Please activate JavaScript!
Please install Adobe Flash Player, click here for download

Dental Tribune Chinese Edition

www.dentistx.com 趋势与应用 21 牙槽裂的修复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不可或缺 的部分。目前,国内外牙槽裂植骨修复术多采用 自体髂骨为植骨材料,但传统方法的植骨成功率 较低,植入骨吸收明显。随着引导组织再生(guid- edtissueregeneration,GTR)技术的应用和发展,各 种可吸收胶原生物膜现已广泛应用于牙周手术和种 植术中,被证实可促进牙槽骨的修复和再生。 本研究应用GTR技术,采用髂骨松质骨加 可吸收胶原生物膜覆盖修复牙槽裂,观察植骨区 新骨形成状况,与单纯采用髂骨松质骨修复组对 比,以探索提高牙槽裂植骨成功率的新方法。 1资料与方法 1.1临床资料 选择2006—2009年在广东省口腔医院口腔 颌面外科就诊的单侧齿槽裂患者108例,其中男 66例,女42例;年龄9~13岁,平均10.8岁。术前均 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。随机分为2组:对照组60例 (男35例,女25例)单纯应用自体髂骨松质骨行 植骨修复;试验组48例(男25例,女23例)应用 自体髂骨松质骨加可吸收胶原生物膜覆盖行植骨 修复。全部患者均按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,签署 知情同意。植骨术由2名副主任医师完成。可吸收 生物膜由烟台正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。 1.2手术方法 全麻下沿齿槽裂裂隙缘切开牙龈黏骨膜,翻 起唇腭侧裂隙两侧黏骨膜,严密缝合鼻腔及腭侧 软组织创面,备好植骨床。对照组:将自体髂骨 松质骨放置于齿槽裂骨缺损区;试验组:将可吸 收胶原膜适当修剪后置于植骨床底部,然后将自 体髂骨松质骨放入植骨间隙内,使之与两侧骨壁 紧密贴合,再在髂骨松质骨表面覆盖另一张可吸 收胶原膜,膜边缘需超出植骨边缘2mm。两组完 成上述操作后均将牙槽裂唇颊侧黏骨膜瓣完全覆 盖植骨区,在无张力情况下严密缝合,避免可吸 收胶原膜暴露于口腔内。术后应用抗生素7d,常 规口腔护理,2周后创口拆线。 1.3辅助检查 术前所有患者均拍摄颌骨曲面体层片、上颌 前部咬合片及牙片,并于术后1周及3、6、12个 月拍摄X线片,了解术前裂隙周牙槽骨缺损和阻 萌牙情况以及术后不同时段植入骨成骨情况、膜 引导骨再生情况和阻萌牙发育情况。 1.4临床效果 评估标准根据参考文献分级标准进行判断。 Ⅰ级:植骨成骨的牙槽嵴高度相当于邻牙根长的 75%以上,手术效果为好;Ⅱ级:牙槽突少量吸 收,功能形态尚可,成骨的牙槽嵴高度相当于邻 牙根长的50%以上,手术效果为一般;Ⅲ级:牙 槽嵴高度相当于邻牙根长的25%以上,手术效果 差,形态差;Ⅳ级:牙槽嵴高度相当于邻牙根 长的25%以下,手术效果为失败,需再次手术。 Ⅰ~Ⅲ级为植入骨成活,Ⅳ级为植入骨未成活,植 骨成活率=Ⅰ~Ⅲ级例数/总例数×100%。Ⅰ、Ⅱ级 为临床成功,Ⅲ、Ⅳ级为临床失败,临床成功率 =Ⅰ、Ⅱ级例数/总例数×100%。 1.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.0统计软件,两组植骨成活率与 临床成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,P<0.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。 2结果 108例单侧齿槽裂植骨修复病例中,对照组 有4例、试验组有1例术后出现创口部分裂开,经 冲洗换药后,创口愈合良好,其他病例创口均一 期愈合。随访1年,对照组齿槽裂植骨区新骨形 成Ⅰ~Ⅳ级分别为15、20、17、8例,齿槽裂植骨 成活率为86.7%(52/60),临床成功率为58.3%( 35/60)。试验组植骨区新骨形成Ⅰ~Ⅳ级分别为 30、8、9、1例,齿槽裂植骨成活率为97.9%( 47/48),临床成功率为79.2%(38/48)。试验组 与对照组的植骨成活率、临床成功率比较,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 术后3、6、12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,试验组 植骨术区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,与裂隙周骨质更 接近,牙槽嵴高度吸收更少;阻萌牙于植骨术后 3~6个月向植骨区生长萌出;术后6、12个月的试 可吸收胶原生物膜用于齿槽裂植骨修复 临床疗效研究 李志强 艾伟健 刘曙光, 中国